很多肿瘤患者都听说过PD-1这个名字,很多人听说PD-1分为O药和K药,但是具体这两种药是什么恐怕并不清楚,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其中的O药,O药的名字是Opdivo,中文叫做纳武单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Opdivo究竟是什么样的药。
什么是Opdivo?
Opdivo是药物Nivolumab的商品名,由称为抗体的蛋白质组成。Opdivo由于其特殊的医学特性,有时也被称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我们的身体中,为了保护自身不受病毒等病原体和癌细胞的侵害,存在着免疫细胞,时刻保持着监视的作用。
免疫细胞如果活性化过度的话,会攻击自体的健康细胞,所以免疫细胞起作用时也拥有刹车的机制。刹车的部分被称为免疫检查点。
癌细胞通过滥用免疫检查点来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止免疫检查点的功能来恢复免疫细胞的功能。
详细的机制将在后文中详细说明。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化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区别
常规化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化疗药物是针对癌细胞进行攻击的药物。
使用化学物质阻碍癌细胞的细胞分裂的方法,其机制是使用阻碍正常细胞不带有的,而癌细胞特有物质的方法等原理。
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是针对癌细胞进行攻击,而是通过恢复原有的自身免疫功能,促进自身免疫细胞对癌细胞进行攻击的药物。
这种激活免疫力进而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有时也被称为癌症免疫疗法。
Opdivo的详细作用机制:
Opdivo究竟是如何增强免疫细胞作用的呢?这里会出现很多专业术语,请一定要认真阅读。
癌细胞存在被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HLA;以下称为MHC)的物质,并且附着癌细胞特有蛋白质的部分。
作为人体免疫细胞的T细胞表面,有着为了识别癌细胞,而存在的T细胞受体(TCR:癌细胞上的MHC与癌细胞特有的蛋白质结合的部分)。
另外,在T细胞的表面上有一部分被称为PD-1,其抑制了T细胞的作用。癌细胞存在粘附PD-1的部分,被称为PD-L1。
当PD-1和PD-L1结合在一起时,先前描述的通过T细胞识别癌细胞的系统被抑制,T细胞活性降低。
这就是所谓的“免疫检查点”机制。
什么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但是,癌细胞会使用免疫检查点来伪装自己,并试图逃脱T细胞的攻击。癌细胞通过附着PD-L1并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可以逃避来自T细胞的监视,并逃脱免疫细胞对它的攻击。
如果癌细胞伪装起来,T细胞将无法找到癌细胞,也无法攻击癌细胞。
Opdivo是一种蛋白质,是人源化的抗PD-1单克隆抗体。
抑制PD-1可防止T细胞PD-1和癌细胞PD-L1结合在一起,并促进T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Opdivo,是一种能够解除因免疫检查点的滥用造成的伪装,恢复T细胞(免疫细胞之一)对癌细胞的活性的药物。
关于适应症:
在日本,目前Opdivo的适应症有以下几种。
不可切除的恶性黑色素瘤
不可切除的晚期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肾细胞癌
复发或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复发或远处转移性头颈部癌(包括:咽喉癌,口腔癌,甲状腺癌等)
癌症化疗后无法切除的晚期或复发性胃癌等
如果手术困难,则Opdivo是首选治疗方法。如果患者曾经对Opdivo含有的成分产生过过敏反应,就不能接受Opdivo的治疗。
另外,过去患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间质性肺病的患者也无法接受Opdivo治疗。
Opdivo的副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Opdivo的一些副作用,包括:
另外,可能发生诸如发烧,发冷,出疹子,高血压,低血压和呼吸困难之类的Infusion reaction反应。
Opdivo在日本的定价机制如何?
首先,日本是如何对于药品进行定价的?如何确定药品价格(日本政府确定的处方药价格)?确定新药价格的关键是市场上是否已经有效果相似的药物。
如果有相似药品,则新药品的价格应与相似药品相同。
没有类似的药,意味着那个新药是至今为止没有过的全新的新药。
Opdivo在日本上市时,属于这种情况下适用。
这种情况下的药价,是在考虑研究开发费用和制造费用、加上新颖性和有效性的营业利润等因素后决定的。使用新药的患者越多越便宜,反之越少越贵。由于新药的开发变得困难,近年来研究开发费用呈上升趋势。
Opdivo使用制造费用高的抗体,再加上最初被保险适用的是患者人数少的恶性黑色素瘤,因此高额药价成为了话题。
OPDIVO的药价,以患者人数多的非小细胞性肺癌的适应范围扩大为契机,在2017年2月,日本下调到了当初药价的一半。
此外,Opdivo的销售超出预期,以致Opdivo在日本的当前药品价格在2018年4月进一步下降了12%。
癌症免疫疗法注意事项:
免疫疗法指的是恢复免疫功能来治疗癌症的方法,目前这个表述有两大类:
具体患者适用的方法,还请咨询患者的主治医生后决定。
以Opdivo为首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激活癌细胞周围的免疫细胞、攻击癌细胞的划时代药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副作用和高额药价等问题。此类药物之前在中国上市前,部分中国患者甚至通过各类渠道从国际上购买后,夹带回国,私自使用,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首先,如果不确定其有效性的情况下使用,高昂的费用可能出现浪费;其次,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风险,在没有专业医生持续跟进指导的情况下使用,可能会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更多的隐患。
〒169-0072東京都新宿区大久保2-3-9ヴァリエ戸山203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丙12号数码01大厦1502B
上海市杨浦区国宾路18号万达广场A座8楼B018室
03-6233-7171(东京)
010-64617880;18810230989(手机同微信)(北京)
021-6385-6282(上海)